首页 资讯 正文

潍坊市乡村文化振兴暨移风易俗工作推进会议在诸城召开

体育正文 221 0

潍坊市乡村文化振兴暨移风易俗工作推进会议在诸城召开

潍坊市乡村文化振兴暨移风易俗工作推进会议在诸城召开

山东多地发展(fāzhǎn)设施农业,推动农业生产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图(tú)为潍坊市现代农业(xiàndàinóngyè)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智能温室。(□资料图)

寿光蔬菜靠智慧大棚让百姓“菜篮子”物丰质优价稳(jiàwěn),蒙阴蜜桃以甜蜜口感(kǒugǎn)赢得长三角高端市场,日照绿茶借海雾(hǎiwù)氤氲成就北茶典范,菏泽牡丹以“一朵花(yīduǒhuā)”撬动百亿产业链……一批乡村特色产业正拔节生长。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2024年5月(yuè),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kǎochá)时强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xiàndàinóngyè),积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山东牢记嘱托(zhǔtuō),深挖“土特产”资源,努力让每个区域都有特色产业、每个产业都有支撑链条,通过推动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流通营销、品牌推广有机(yǒujī)融合,实现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liǎngtóu)连、三产走高端,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一县一策,一镇一业(yīyè),一村一品

10亿元,这是大山深处(dàshānshēnchù)小小山楂果创造出的产值。

位于沂蒙山(yíméngshān)腹地的临朐县(línqúxiàn)寺头镇,山楂种植历史悠久。然而,在过去,果农单打独斗闯市场,经常为找销路而烦恼。后来(hòulái),当地(dāngdì)引导成立起专业合作社,带动果农统一种植标准、提高山楂品质,打出特色品牌、拓宽销售市场。这样一来,果农就有了种植积极性,山楂种植面积发展到(dào)了4.5万亩,年产量超过9万吨。

规模种植,只是山楂(shānzhā)产业发展的第一步。在这个“红果(hóngguǒ)小镇”的吸引下,山东(shāndōng)亿佳食品有限公司、山东晶冠食品有限公司等山楂加工企业(qǐyè)来了,生产的山楂条、山楂棒等系列产品占据国内七成以上市场。与此同时,当地还深挖山楂产业文化潜力,打造(dǎzào)山楂盆景、山楂手串等文创产品,拓展山楂观光(guānguāng)、采摘、农事体验等新业态,放大山楂全链条产业发展优势。

一卖鲜果、二卖加工品、三卖体验感。在临朐(línqú),像寺头镇这样“一果三卖”的产业发展故事还有不少。“我们实施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培育工程,规划建设14个(gè)乡村振兴片区,发展樱桃(yīngtáo)、板栗、山楂、奶牛、朗德鹅、黑山羊等40多类乡村富民产业。围绕每个(měigè)产业引进龙头加工企业,培育一批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yǎngzhí)基地,带动13万户农民(nóngmín)增收致富。”临朐县县长(xiànzhǎng)陈诚说,通过抓龙头、带基地、连农户,实现乡村特色产业“接二产、连三产”快速集聚发展。

连片规划、连片建设(jiànshè)、连片发展,是山东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探索出的路径。省市(shěngshì)县梯次建设起来的1598个乡村振兴片区,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的新(xīn)平台。在各个片区内(qūnèi),通过整合资源、“抱团”发展,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山东正重点培育打造粮油、果品、蔬菜、畜禽、水产、特色(tèsè)种植六大优势区,努力构建“一县一策”“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乡村特色产业格局,力争到(dào)2027年,特色产业产值过2亿元(yìyuán)专业镇450个(gè)、超3000万元专业村700个,培育国家(guójiā)农业产业强镇140个。“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实现价值最大化

一粒玉米(yùmǐ),经过浸泡、破碎、筛分、干燥等(děng)一系列物理转化变成玉米淀粉,再经过进一步(jìnyíbù)深加工,可以(kěyǐ)制成能应用于纺织、造纸等多个行业的变性淀粉,也可以制成能应用于建筑、洗涤等多个领域的葡萄糖酸钠,还可以制成能加入到食品、饮料当中的赤藓糖醇、海藻糖等功能糖以及(yǐjí)代糖类产品……在位于平原县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山东福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yǒuxiàngōngsī),玉米被开发出了几十种产品。

这是“变身”之路(lù),也是“升值(shēngzhí)”之路。一吨玉米2000元左右,福洋生物深加工后形成的终端成品一吨能卖到3万元至(zhì)5万元。而之所以能实现更高价值的蜕变,关键在于科技创新。企业形成了新产品、新技术开发与现有(xiànyǒu)产品工艺技术(gōngyìjìshù)优化双轮驱动的科研模式,玉米这条“黄金产业链”还在升级中。

为了把“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大文章做足做活、实现效益和(hé)价值最大化,山东(shāndōng)自2024年起创新实施优势特色农业全产业链(chǎnyèliàn)提质增效试点,省级首批确定了枣庄石榴、黄河三角洲对虾、潍坊蔬菜、德州玉米等14个(gè)产业链,每个给予5000万元—2亿元支持,推动(tuīdòng)全链条(liàntiáo)增值、全环节提升。比如,在支持德州玉米产业发展上,重点支持5家玉米加工企业,延伸试点区玉米产业链条。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lóngtóuqǐyè),是农业全产业链的(de)引领者和组织者。山东(shāndōng)农业龙头企业数量、规模均(jūn)居全国首位,形成了国家级龙头企业百家以上、省级龙头企业千家以上、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万家以上的企业矩阵。山东正在大力(dàlì)实施龙头企业提振行动,从科技创新、装备升级、品牌(pǐnpái)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推动龙头企业扩规模、壮实力、延链条、提质量、增效益。

在产业(chǎnyè)向价值链高端跃升的过程中,品牌建设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驱动力。山东(shāndōng)已培育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08个,其中,21个品牌入选国家农业(nóngyè)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数量居全国首位。今年,24个农业品牌纳入“好品山东”品牌名单,总数累计达到171个。发挥品牌优势,山东一方面做强国内市场,重点围绕(wéirào)京津冀、长三角(zhǎngsānjiǎo)等,开展品牌推介和产销对接(duìjiē);另一方面,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山东农业品牌“出海(chūhǎi)”,农产品出口连续26年全国第一。

“一链”生(shēng)“四金”,农民有钱赚

农产品种在哪里,工厂就建在哪里——位于莱阳市(láiyángshì)的食用油(shíyòngyóu)行业(hángyè)领军企业鲁花集团,以加工为切入点,向前延伸高油酸花生良种繁育和基地建设,向后拓展科技研发和品牌打造,构建起了从一粒花生到一瓶食用油的全产业链(chǎnyèliàn)。在这一过程中,也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高油酸花生具有(yǒu)很高的经济(jīngjì)价值,亩产比普通花生高,每亩可增收500元(yuán)—700元。鲁花以高油酸花生这一高效益作物为载体,在山东、河南、江苏、辽宁、内蒙古等地发展了10万多亩(wànduōmǔ)良种(liángzhǒng)繁育基地和1000多万亩种植原料基地,通过提供良种、土地流转、带动就业、合作(hézuò)种植、保底收购等多种形式,探索出“土地流转有租金(jīn)、进厂务工有薪金、产品收购有底金、合作入股有红金”的共同富裕“四金”模式,把“白胖子”变成了促进农民增收的“金豆子”。

依靠(yīkào)这样的联农(nóng)带农模式,各类农业(nóngyè)产业链条积极向农业农村农民延伸,各类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参与产业发展、更多分享增值收益。

发展产业的(de)最终目的是促进农民(nóngmín)增收。在山东各地,一些农民身边的“小微产业”,发挥直接的带动(dàidòng)作用,让农民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有钱赚。

看似不起眼的一株株黄草,在农人的十指翻飞(fānfēi)间,被编织成各种花样的草帽——在郯城县沂河两岸(liǎngàn),琅琊草编这一民间技艺,历经传承与发展,从田间地头的实用工具演变(yǎnbiàn)为兼具艺术价值与经济效益的非遗瑰宝(guībǎo)。如今,当地制帽企业通过建立分厂、设立代加工点、成立合作社(hézuòshè)吸纳编织个体入社等方式,已辐射带动2万人就业。

在各类特色产业的带动下,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2024年(nián),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57元,增长(zēngzhǎng)6.2%。

向着(xiàngzhe)进一步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nóngmín)的更(gèng)高目标,山东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培育发展动能,构建具有山东特色(tèsè)的乡村富民产业体系,力争到2027年,乡村富民产业蓬勃发展,带动农民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显著提高,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

潍坊市乡村文化振兴暨移风易俗工作推进会议在诸城召开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